[心得] 內科學導論2:挖掘更多醫學問題

  • 學期:107-2
  • 課程:內科學導論 Introduction of Internal Medicine
  • 老師:李啟偉 Chi-Wei Lee
  • 心得:挖掘更多醫學問題
  • 系所:國立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碩士班

一、經驗

我自己經歷過最難搞的皮膚症狀是蟹足腫,當時因騎機車自摔且又穿拖鞋,所以腳背直接跟地板做親密接觸,當傷口完全癒合後,皮膚就呈現深色且略腫的一塊。最後,才得知是蟹足腫,是因為纖維母細胞不正常的增生所導致的,最後打了數針的類固醇,蟹足腫才變平。
在教到蜂窩性組織炎時,就讓我想到我朋友最近因汗腺炎而做的引流手術。當蜂窩性組織炎惡化到化膿時,就可能要進行引流手術,清出抗生素無法殺死的細菌,如果病情更為惡化不排除要切掉病灶位。

不少年輕人都會因為皮膚的疾病而感到困擾,困擾的原因倒不是因為紅腫熱痛,而是事後皮膚結構的改變,像是留疤或色素沉澱。我身邊不少人都因為痤瘡而感到對自己的外表很厭惡,且不少人對於痤瘡的觀念就是那是年輕的象徵,不用特別處理過幾天就好的小毛病,甚至認為是自己清潔或保養不夠徹底,而花大筆費用去尋求更好的產品,最後發現這些產品怎麼都沒用。

有時候我會覺得,這種所謂的小病,都容易被大家輕視,甚至不少人都覺得吃點成藥就會好了。我也很不解,為什麼有人寧願花大錢去買更好的護膚產品與服務,卻不願意花時間去看醫生與了解病因。

我自己上了大學,才認知到痤瘡的預防與治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改善生活習慣與藥物,任何保養護膚產品或服務,只能保證不會死掉,但不保證有預防或治療的效果。然而這個觀念也拯救了我不少荷包,我有時候也會向朋友說,保養不保證任何醫療效果,想要有醫療級的美白、治痘或除疤,就找專業的醫生。

二、知識

下半學期教了,胸痛、體重改變、頭痛、背痛、嘔吐、吞嚥困難、黃疸、蒼白、皮膚症狀、發紺與臨終,唯一不太了解的症狀就是黃疸。黃疸主要的成因是因為膽紅素過高,根本原因可能是肝功能有問題、導管堵塞或是紅血球大量死亡,而其最明顯的症狀就是眼白變黃與茶色尿。

黃疸常在新生兒發生,可能原因有肝不成熟、感染、先天疾病或血型問題,然而有個有趣的治療方式——光療,主要是利用藍光這一波段,使毒性較高的膽紅素轉成毒性較低的異構物。

三、小結

不久之前,我未來碩班的指導教授看了一下我的課表,問到為什麼你要排醫學相關的課程在裡面?你應該排多一點未來能用的到的課程。當時我很納悶,因為我未來的工作極有可能跟醫學有關,雖然可能不是最前線的醫護人員,但也有可能是背後的醫學研究人員。當然有人會覺得,醫學研究員只需要懂自己那塊的醫學知識就夠用了,然而應該要花更多時間精進於技術上。

早在這之前,我已經思考過這問題——有必要花時間學習這類的醫學導論課程嗎?甚至是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是,為什麼所有的科系,都一定會有導論這類廣而淺的課程呢?明明多半的知識都可能對未來沒有直接的幫助,那為什麼還要學?挑重點學就好了啊!對於我來說,醫學導論或許能夠讓我看到我所沒看到的醫學問題,這也是作為一個研究者基本的能力。

內科學導論

  1. [筆記] 內科學導論:課程簡介
  2. [筆記] 內科學導論:腹痛
  3. [筆記] 內科學導論:發燒
  4. [筆記] 內科學導論:神經症狀
  5. [筆記] 內科學導論:咳嗽、呼吸困難
  6. [筆記] 內科學導論:咳血、吐血
  7. [筆記] 內科學導論:睡眠障礙
  8. [心得] 內科學導論1:不斷揭你痛處的學科
  9. [心得] 內科學導論2:挖掘更多醫學問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