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生理學 - 李昆澤

一、簡介

  • 學校:國立中山大學
  • 課程:動物生理學
  • 教授:李昆澤
  • 系所:生物科學系
  • 學分:3學分
  • 106-2課程大綱
  • 宗宗的學期總成績:70分


二、評分

  • 平時成績:10%
  • 作業:15%
  • 期中考:20%
  • 期末考:30%
  • 報告:25% 
平時成績就是上課表現+點名,每堂課必點,有分成準時到/遲到(5分鐘後)/未到/請假。每屆作業題目都不大一樣,我這屆的題目是「呼吸節律的起源」。不允許有抄襲,字數不拘,格式比照論文格式,需上傳網大與繳交紙本。報告為小組報告,題目自訂,訂完題目須向老師審查並同意。投影片格式有統一規定,分數為同學互評40%+老師40%+回復表20%。每組需向他組報告提出問題與建議,自己組的也會收到其他組的問題,並在下週寄給老師自己的回覆。

期中與期末考形式皆為手寫題,滿分100分,約十題。出題語言為中文句子,英文專有名詞,且附上配分與圖表。大部分為生理機制題,其餘為概念解釋題、判斷題與實驗設計題,考古題重複機率為60%。改分方式嚴格,只有寫到哪個概念與字詞才會給分,所以寫越仔細越好。最後,老師是不會調分的,秉持著該當的就要被當,唯一的加分方式就是舉手回答問題。

106-2動生平均分數:平時6.63、期中53.20、期末56.60、作業65.75、報告77.49、總分63.04、被當率 9/44=20.45%、生科系被當率4/38=10.52%、外系被當率4/6=66.67%

三、老師評價

李昆澤為我的導師,身為他的導生,大三的動物生理學才修過他課程。他是一位非常嚴謹的老師,對於報告的格式很講究,只要不符合格式就扣分。改分方式也有一定的改分表,所以想要要分不容易。連回覆給他的e-mail與檔案也要用他規定的格式,不然也是扣分。

他顯然就是個標準的科學家,凡事都講求精確與量化,連教學的表現上也不例外。他是一位年輕的學者,思想上仍有彈性,喜歡思考為什麼與質疑為何不行?喜歡將事情說好說滿,立法三章,建立規則,但規則仍有討論的空間。

課堂第一節,喜歡給學生下馬威,說這門課會當人、會很辛苦喔!想要離開的人,可以現在離開。退選時期,他也會提醒大家,有沒有要退選的?整體而言,他的行為舉止就是嚴謹二字,但他還是會說點幽默的玩笑與自嘲

思想上就如上述所說,很科學式的思維,嚴謹又大膽。質疑很到味又命中紅心,但他的質疑常常連他都沒有答案,所以有時會令人感到翻白眼,不過對一切事物抱持懷疑就是科學重要的核心。他的建議通常都很實在與實際,不太會給予過於理想或感性的話語。

上課語調起伏有致,雖不稱口若懸河,但也不至於催眠難耐。常使用疑問句,所以會頓個幾下。給人的感覺不會覺得很一號表情,也不會像老古板的老師永遠的一號表情,因為它還是會開點玩笑。

四、課程分析

大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排泄系統。

這門課是「動物」生理學,不是人體生理學,所以還是有其他物種與人類的比較。雖然不是全講人體生理,但還是以人類為主(70%),動物為輔(30%)。生理的部分只挑幾個重要的系統來教:神經、內分泌、循環、呼吸、排泄,其他還有防禦、生殖與消化。

基本上整個上課步調不快,甚至是偏慢。這五大系統沒有教的很深,只有教個基礎,且大部分的細節只有蜻蜓點水的帶過。基本上,會以演化為開頭,在帶到種間的解剖與功能的比較,最後聚焦到人類身上,依序解說系統所涉及到的器官結構、作用機制與調控機制。

因此,課程的內容都是基礎,沒有太多深入的細節。可是這門課就難在要記憶,除了要會記憶外,還要能夠在考試時,完全的輸出在紙上。考題都是手寫題,幾乎沒有提示,所以還是有背有分。不過通常有一題實驗設計,可以自由發揮。

我將之定位成一門科學家的前哨站,從頭到尾的嚴謹與懷疑,實驗設計的討論。
---
ps. 大家好~我是筆者宗宗,接下來我會陸陸續續將我在大學時期的所見所聞寫成文章,並收錄於我自己的部落格(宗宗大學)。想看更多文章者,歡迎來我的部落格或粉專觀看,喜歡我的文章者歡迎按讚、追蹤、留言與分享,讓我知道 :)。

---

動物生理學

  1. 動物生理學 - 李昆澤
  2. 呼吸節律的起源 - pre-Bötzinger Complex

動物生理學實驗

  1. 動物生理學實驗 - 李昆澤
  2. [實驗] 動生實驗1:人體心跳測量
  3. [實驗] 動生實驗2:人體血壓與呼吸測量
  4. [實驗] 動生實驗3:人體肌電圖與心電圖測量
  5. [實驗] 動生實驗4:動物插管、灌流與生理測量
  6. [實驗] 動生實驗5:動物解剖
  7. [實驗] 動生實驗6:免疫組織螢光染色1

參考資料

  1. 李昆澤。2017。106-2 動物生理學 課程大綱。國立中山大學 [Accessed Jul 2018]
  2. 生物科學系。2018。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組。國立中山大學 [Accessed Jul 201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