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FB粉絲專業中收到讀者來信,問一些關於大學生進實驗室的細節。她問了不少我之前沒有多說的部份,因此我想藉由她的問題,來補足這一系列文章的漏洞,也歡迎大家來我粉絲專業詢問。
首先先說結論,目前我這屆108學年中山生科學生人數約48人,曾經或現在我所知道待過實驗室的人有23人,生科生態組有3人,生科分生組有12人,海資系有1人,機電系有1人,環工所有2人,生醫所有3人,海事所有1人。
因此,中山生科有47.91%(23)的人有進實驗室學習的經驗,在這群人當中,有65.21%(15)的人選擇生科系,有34.78%(8)的人選擇外系所;而有73.91%(17)的人選擇有大學部的科系,有26.08%(6)的人選擇沒有大學部的研究所。
我希望你能了解你到底為什麼要去實驗室,因為現在所做的實驗,幾乎都是在幫他人累積他們的學術表現,自己很難會有一杯羹的。當然如果你覺得你要的是經驗,而不是成果,只想要體驗實驗室,做功德也沒關係的話,隨時都要想為什麼要去實驗室,畢竟蹲實驗室是非常耗時間的。
但我就只有寒暑假有空,所以我就直接跟聖帆老師會面,他還問我你怎麼這時間點來?我就傻了,最後老師就說時間與校方其實不是問題,他還是願意讓我來。其實也沒特別說什麼,就盡可能表現自己的自信、動力與目標,不要害怕就對了。
但如果你有接計畫,有領補助,基本上你就是要做到計畫結束,就算沒有做出什麼結果,也要生出一個書面報告來完成計畫,不然如果計畫中途停止,會影響到教授往後申請的資格。簡言之,有接計畫多少都有錢拿,但是相對實驗室的束縛與壓力就越大,要好好三思,不然可能會搞得很難堪與痛苦。
我身邊的朋友就是因為礙於計畫而不能脫身,後期搞得自己很痛苦,最後也是硬撐過去。就跟教授講明就好!千萬不要因為每個月的幾千元,就草率答應。
所以我會建議你除了回答老師問題外,也準備幾題想問的問題去問老師,不見得要跟學術相關,也可以問職涯類的問題,一般老師都會樂意回答。
選專題課程只是要鼓勵大學生進實驗室學習而已,專題課不是進實驗室的門票,也就是說你要不要選專題課,都不影響你進實驗室的資格。但大不部分還是會選專題課,因為這樣可以順便拿學分。
我不是為了當醫檢師而去高醫的,我是為了某種疾病而去高醫的,我第一順位的病原體是HIV,新興疾病也算我的目標。
對於我來說,不管夕陽產業、熱門產業、冷門產業、新興產業,產業的前途性或錢途性都不會是我選擇職涯的最高指導原則,我終究會去想這樣做對「我」的意義是什麼?因為我知道人死後功成名就也隨之飛灰湮滅,多數人只會被遺忘,多數人最終後迎來一片虛無。
我是一個積極的虛無主義者,體認到一切萬物都可能是一場空,所以我不在乎結果是什麼,我只在乎當下能帶給我什麼快感與意義?這種意義無須遵從公眾的邏輯法則,只需遵從自己的法則。你決定的是「你」往後且不能重來的人生,我只能體醒這件事情,因為我覺得很多人都忘記了這件事情。
我比較關注醫藥相關的生技產業,尤其是製藥產業,這無疑是一個大坑,一個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不會成功開發一款藥物,甚至當你投入這行時,就已經知道要失敗的下場。還有不少工作都需要執行重複性高的動作,當中不少人會做到還疑自己在幹嘛?開始還疑人生?製藥產業或是做實驗也不例外,都會有不燒腦且極其無聊繁瑣的機械性動作。但是如果你知道你在幹嘛?這對於你的人生是什麼?你就不會掉入一種無止盡的虛無感。
生物科學,已經不是傳統的生物學了,它不再滿足於純生物的知識了,它現在已是包羅萬象的生物科學。如果你對生科的認知還停留在傳統生物學的認知,那麼你可能會終生科科XD,它已經將觸角伸到各個領域之中,例如:科技、資訊、醫學、社會、人文、倫理、哲學、數學、物理、化學。
總而言之,就是找出意義、多了解你有興趣的產業狀況、學更多知識,最後融合成你自己專屬的知識體系。
首先先說結論,目前我這屆108學年中山生科學生人數約48人,曾經或現在我所知道待過實驗室的人有23人,生科生態組有3人,生科分生組有12人,海資系有1人,機電系有1人,環工所有2人,生醫所有3人,海事所有1人。
因此,中山生科有47.91%(23)的人有進實驗室學習的經驗,在這群人當中,有65.21%(15)的人選擇生科系,有34.78%(8)的人選擇外系所;而有73.91%(17)的人選擇有大學部的科系,有26.08%(6)的人選擇沒有大學部的研究所。
一、中山生科系各教授的實驗室狀況如何?
(一)生態與分類學組
1. 江友中老師(1)(植物族群遺傳與演化研究室)
在大學部開過植物型態、演化、生態、多樣性相關課程,實驗室的研究細節可再向老師詢問,目前所知曾有一位同屆同學在此實驗室。2. 張學文老師(1)(生態及演化學研究室)
在大學部開過脊椎與無脊椎動物、演化相關課程,有在做物種調查的工作,實驗室的研究細節可再向老師詢問,目前所知曾有一位同屆同學在此實驗室。3. 顏聖紘老師(0)(昆蟲系統分類與演化研究室)
在大學部開過普通生物學、昆蟲相關課程,是一位鱗翅目的昆蟲學專家,實驗室的研究細節可再向老師詢問,目前所知沒有同屆同學在此實驗室。4. 黃淑萍老師(1)(生理生態與生態模式研究室)
在大學部開過兩棲爬蟲、生物統計相關課程,只知道老師在做與蜥蜴相關的研究,有時會出外抓蜥蜴,實驗室的研究細節可再向老師詢問,目前所知曾有一位同屆同學在此實驗室。5. 徐芝敏老師(0)(保育及生態學研究室)
鮮少在大學部開課,對這位老師接觸不多。6. 張楊家豪老師(植物生態研究室 )、夏燦風老師(族群生態研究室 )、劉世慧老師(植物系統分類與演化研究室 )
這些老師都是新老師,所以接觸不多。(二)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組
1. 陳錦翠老師(0)(分子腫瘤學研究室)
在大學部開過分子生物學、動物組培、生物技術實驗相關課程,實驗室的研究細節可再向老師詢問,目前已知老師似乎不再收學生了。2. 陳顯榮老師(0)(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室)
在大學部開過植物生理學相關課程,實驗室的研究細節可再向老師詢問,目前所知沒有同屆同學在此實驗室。3. 劉昭成老師(3)(神經訊息傳遞學研究室)
在大學部開過神經科學、訊息傳遞相關課程,聽說常常在養爪蟾,實驗室的研究細節可再向老師詢問,目前所知曾有三位同屆同學在此實驗室。4. 汪海晏老師(0)(生物質譜儀應用研究室)
在大學部開過解剖學、組織學相關課程,實驗室的研究細節可再向老師詢問,目前所知沒有同屆同學在此實驗室。5. 李昆澤老師(0)(呼吸神經生理學研究室)
在大學部開過動物生理學相關課程,在做老鼠頸椎損傷的研究,基本上會要養動物以及做動物手術,更多細節這邊有文件可以參考。實驗室的研究細節可再向老師詢問或看老師研究室的網站,目前所知沒有同屆同學在此實驗室。6. 李哲欣老師(1)(腫瘤免疫研究室)
在大學部開過免疫學、微生物學相關課程,實驗室的研究細節可再向老師詢問,目前所知曾有一位同屆同學在此實驗室。7. 吳長益老師(3)(斑馬魚及酵母菌分子遺傳研究室 )
在大學部開過遺傳學、生物技術相關課程,有在養斑馬魚,實驗室的研究細節可再向老師詢問,目前所知曾有三位同屆同學在此實驗室。8. 陳俊霖老師(2)(細胞生物暨組織工程研究室):
在大學部開過生物化學、細胞動力學相關課程,實驗室的研究細節可再向老師詢問,目前所知曾有二位同屆同學在此實驗室。9. 陳韻安老師(3)(植物與環境逆境研究室):
在大學部開過臨床生化、細胞生物學相關課程,實驗室的研究細節可再向老師詢問,目前所知曾有三位同屆同學在此實驗室。10. 黃明德老師(植物基因體及分子遺傳研究室)、傅瀚儀老師(光合作用研究室 )
這些老師都是新老師,所以接觸不多。二、進實驗室過程
(一) 寄信
1. 大二下6月寄信去給教授會太晚嗎?
不會!生科系沒有實驗室說明這件事情,但我印象中有些系所會有?也有人大四去蹲實驗室的,不過大三我覺得是比較好的時機,我有遇過大一就蹲的人,最後還發國際性的期刊,不過過程很苦就是了。我希望你能了解你到底為什麼要去實驗室,因為現在所做的實驗,幾乎都是在幫他人累積他們的學術表現,自己很難會有一杯羹的。當然如果你覺得你要的是經驗,而不是成果,只想要體驗實驗室,做功德也沒關係的話,隨時都要想為什麼要去實驗室,畢竟蹲實驗室是非常耗時間的。
2. 除了寫信給老師,還需要經過其他申請嗎?想問關於最後高醫老師怎麼讓你進實驗室?
關於這個,其實當時非常尷尬,我完全不知道高醫的生態與中山是不一樣。中山這邊是老師想收就收,學生想進就進,學校不會有統一性的規劃或干預;但高醫那邊就有學校在主導進實驗的風氣,通常是學期內,所以不會有學生選擇寒假或暑假進實驗室的。但我就只有寒暑假有空,所以我就直接跟聖帆老師會面,他還問我你怎麼這時間點來?我就傻了,最後老師就說時間與校方其實不是問題,他還是願意讓我來。其實也沒特別說什麼,就盡可能表現自己的自信、動力與目標,不要害怕就對了。
3. 你大約是甚麼時候申請的呢?
我沒有透過申請喔!真的可以不用管申請這件事情,我猜高醫會有申請的原因是,高醫校方想要鼓勵學生進實驗吧!就跟老師約時間就可以了!4. 如果怕可能會因為大四課業太忙而退出,是可以的嗎?也是跟教授溝通就可以了嗎?
可以,如果本身沒有接任何計畫或補助,基本上是可以說走就走,這部分可以一開始就跟老師明確表態說因為時間因素可能無法接計畫,但還是會撥時間來實驗室。但如果你有接計畫,有領補助,基本上你就是要做到計畫結束,就算沒有做出什麼結果,也要生出一個書面報告來完成計畫,不然如果計畫中途停止,會影響到教授往後申請的資格。簡言之,有接計畫多少都有錢拿,但是相對實驗室的束縛與壓力就越大,要好好三思,不然可能會搞得很難堪與痛苦。
我身邊的朋友就是因為礙於計畫而不能脫身,後期搞得自己很痛苦,最後也是硬撐過去。就跟教授講明就好!千萬不要因為每個月的幾千元,就草率答應。
(二)面談
1. 進實驗室的面談,教授會問些甚麼呢?會像面試那樣或是測試程度嗎?
首先就是你的動機以及你想要在實驗室做什麼?還有未來的發展是什麼?不會是面試或測驗,更像是一種溝通,因為老師通常也會告訴你他在做什麼?所以這是一種互相的溝通,而不是單方面輸出的面試或測驗。所以我會建議你除了回答老師問題外,也準備幾題想問的問題去問老師,不見得要跟學術相關,也可以問職涯類的問題,一般老師都會樂意回答。
(三)學習
1. 剛進實驗室時會有學長姐帶或是教一些基本操作嗎?
基本實驗通常都是學長姊教你,而老師主要是給你方向。2. 想請問如果我只是想進實驗室學習探索,不一定是要做專題 ,這樣的話再寫給教授的信一樣還是要說我想當專題生嗎?還有如果我沒有參與專題,選課還是要選專題制作嗎?
如果你覺得專題生不做專題很怪的話,你可以換個名義寄信?對我來說,專題生只是一個泛稱大學生在實驗室學習而已,當然有些老師認為這不叫專題生。不管如何,只要能清楚談好要在這位老師實驗室裡做什麼就好了。你也可以直接說你想來實驗是學習一些技術,因為你對xxx很有興趣。選專題課程只是要鼓勵大學生進實驗室學習而已,專題課不是進實驗室的門票,也就是說你要不要選專題課,都不影響你進實驗室的資格。但大不部分還是會選專題課,因為這樣可以順便拿學分。
3. 那實驗室會人數太多收滿的問題嗎?
要看老師想收多少人,有些老師是幾乎不收人或是名額很少,有些老師是都收,有些老師是有條件與要求的收。有些要求是時間,有些要求是態度,有些要求是要接計畫、……等。4. 看你的文章有提到,進實驗室的人有四種型,玩,助手,做專題,打雜,這是能選擇的嗎?還是要看那個實驗室的老師跟風氣?
所謂的玩不是虛度光陰的玩,而是體驗的玩,像我自己也是這類的。我覺得這是你可以掌握的,但你得跟教授說清楚,例如:我只是想來單純學技術,時間上不允許我接計畫之類的聲明。5. 實驗室的環境或風氣怎麼樣呢?會因為我是外系生而排斥或有歧視的狀況嗎?
至少我對實驗室的體認是,實驗室大部分都是做重複性極高的動作,所以要能夠忍受一個人作業以及不斷重複同樣的動作,至少這是最基本的。至於風氣可能就沒有什麼通則可言,就要實際去問或待過。6. 有沒有可能去中山研究所的實驗室呢?會有太難理解的問題嗎?
可以,據我所知我同屆的同學,有三人在生醫所,兩人在環工所,一人在海事所。所以不一定只能挑有大學部的系所,只有碩博士的系所,也非常歡迎,甚至他們會很鼓勵你考他們的研究所。沒有太難理解的問題,只有你的知識量夠不夠大的問題,沒有人是一開始就懂的,且你去實驗室的目標之一就是為了要學習不是嗎?三、未來
(一)您現在考上高醫醫技,以後想做甚麼工作呢?走醫檢師嗎?
醫檢師執照必須完成醫檢/醫技學士學位,碩士或博士學位是無法考醫檢師執照的,醫生、、牙醫師、藥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這類醫學相關的證照都是要取得學士學位才有資格考。我不是為了當醫檢師而去高醫的,我是為了某種疾病而去高醫的,我第一順位的病原體是HIV,新興疾病也算我的目標。
(二)未來想走生技這領域,您有什麼建議嗎?
1. 以人生的尺度看待產業
首先當然我非常看好生技產業XD,我始終相信生技產業未來會像是現在的科技業一樣,具有關鍵性的地位,當然這種相信是有根據的,不過不管如何重點是你想要在這個產業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這個角色對你的人生是什麼意義?我不希望只以工作的角度去看待往後20年的生活,而是以人生的尺度去看你的生活。對於我來說,不管夕陽產業、熱門產業、冷門產業、新興產業,產業的前途性或錢途性都不會是我選擇職涯的最高指導原則,我終究會去想這樣做對「我」的意義是什麼?因為我知道人死後功成名就也隨之飛灰湮滅,多數人只會被遺忘,多數人最終後迎來一片虛無。
我是一個積極的虛無主義者,體認到一切萬物都可能是一場空,所以我不在乎結果是什麼,我只在乎當下能帶給我什麼快感與意義?這種意義無須遵從公眾的邏輯法則,只需遵從自己的法則。你決定的是「你」往後且不能重來的人生,我只能體醒這件事情,因為我覺得很多人都忘記了這件事情。
2. 一日生科,終生科科?
然而,如果你想知道生技產業的發展,問不同人會得到不同答案。有人會說一日生科,終生科科;有人會說生技產業是未來的當紅炸子雞;有人會說生技產業已經飽和,叫你快逃。我不會說誰錯誰對,因為這都是生技產業的面貌。我比較關注醫藥相關的生技產業,尤其是製藥產業,這無疑是一個大坑,一個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不會成功開發一款藥物,甚至當你投入這行時,就已經知道要失敗的下場。還有不少工作都需要執行重複性高的動作,當中不少人會做到還疑自己在幹嘛?開始還疑人生?製藥產業或是做實驗也不例外,都會有不燒腦且極其無聊繁瑣的機械性動作。但是如果你知道你在幹嘛?這對於你的人生是什麼?你就不會掉入一種無止盡的虛無感。
3. 生物科學
還有面對這未知的大千世界時,我會建議你除了多了解生科知識與產業外,其他知識也很值得關注。因為未來的產業發展,誰也說不準,唯有準備好跨領域的能力,才可能是未來應對的關鍵。
總而言之,就是找出意義、多了解你有興趣的產業狀況、學更多知識,最後融合成你自己專屬的知識體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