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埕的故事:以高雄港站為出發點

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軸以高雄港站為出發點,並以此展開故事的內容。除了介紹舊打狗驛歷史外,還有因陸運火車網的完備而興盛的香蕉碼頭,因哈瑪星為戰略要地而建立的武德殿,因哈瑪星文化保留與商業BOT案的衝突-822白風箏行動,因高雄港站關閉而轉型的捷運與輕軌。

舊高雄驛為日治時期開始營運,上承陸運下接海運,為日本南進政策的重要一環。在二戰時,不敵美軍猛烈的轟炸,碎的體無完膚。隨著二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於1947年重建。這一重建,也振興了哈瑪星被炸沉的經濟。


一、身穿軍服的舊高雄驛:大日本帝國的繼承者

來源:維基百科。大日本帝國陸軍
舊高雄驛承繼了大日本帝國的野心,乘載了人們的悲歡離合,見證了哈瑪星的百年興衰。身為大日本帝國野心的繼承者,除了固有的運輸性質,也蒙上了一層濃厚的政治氣息與戰爭煙硝味。運送著高貴顯赫的日本文武大臣,輸出著驍勇善戰的軍官兵們,轉運著大批的軍火用品,屢見帝國主義向南伸出的魔爪。

隨著二戰結束,這位繼承者早已被炸得煙飛湮滅,然而還留下僥倖的繼承者-武德殿。武德殿為振興武德的習武場,不知是因為武德太強,才躲過美軍的烘炸,還是因為地處偏遠,才躲過轟炸。不管如何,現今的武德殿早已褪去帝國主義的色彩,也重新翻新過,變成闔家習武的好地方,也為古蹟再利用的典範。

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後,重建舊高雄驛。這舊高雄驛2.0搖身一變成為經濟的強心針與金雞母,也成為哈瑪星興衰的忠實見證者。這位見證者,早已脫去帝國主義的軍服,改為身穿資本主義的西裝。它從外地帶來大量的舶來品,也從內陸輸出滿滿的金蕉,為台灣帶來戰後的經濟復甦。

這位見證者,使鹽埕成為高雄最早發展的港埠城市,也為鹽埕帶來豐富的金銀財寶,使鹽埕崛江成為當紅炸子雞。除了崛江商場的興盛,鹽埕也有諸多的商業地,像是:賊仔市、大溝頂、大興百貨、五金街、金飾街、大舞台戲院、倉庫、……等等。

二、身穿西裝的舊高雄驛2.0:香蕉碼頭

香蕉碼頭
其中現有的倉庫已不再是倉庫了,都紛紛轉型為文創用地或商業用地,其中一個知名的地標——香蕉碼頭——也是由倉庫改建而來的。香蕉碼頭原本是一座倉庫,在民國52年改建為一座香蕉棚,最後再度改建成現在的香蕉碼頭。然而香蕉棚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存放香蕉,避免香蕉在戶外日曬雨淋,影響香蕉的品質。

在民國50年代,台灣被稱為香蕉王國,而香蕉被譽為金蕉,一方面色澤為金黃色,另一方面香蕉十分好賺。好賺到都為香蕉發行股票,50股就等於公務員一個月的薪資。據說價格最高時,六株香蕉的收成就可以買到一套上等外國西裝。香蕉的繁榮,也使數位天之蕉子紛紛問世。沾滿黑色蕉汁的白色工作服,在現代絕對是骯髒的象徵,但當時可是酒家VIP黑卡的象徵。
來源:tripadvisor 香蕉碼頭商城
香蕉的繁榮,帶動舊高雄驛2.0的繁榮,也徵招眾多苦力前來一起拚經濟。當時代苦力的標準就是150kg走150m就過關了,然而標準配備就是一條棉巾與一件工作短褲,衣服只是上下班避免妨礙風化用。現在香蕉碼頭旁,豎立一座裝置藝術,就是在紀念這群辛勤的苦力們,曾在這片土地揮灑過他們青春的汗水。

可惜香蕉王國的美名,就如同香蕉一般,是無法長久地保有金黃色外表。金蕉也只有維持十年之久,就褪去它金黃色的外衣,換來黑色的低潮。然而這段金蕉傳奇,也隨著這座香蕉棚,流傳到至今。香蕉碼頭就是這座香蕉棚的現身,它很幸運沒有消失,只是它現在變成婚宴廳與餐館,而金蕉傳奇的故事就藏在其中。

舊高雄驛2.0帶動整個鹽埕區的發展,昔日鹽埕為商業與政治的中心,今日高雄市政府的遷移;商場商家的轉移;產業逐漸地外擴。連象徵鹽埕經濟的最後一顆明日之星——地下街,也隨著祝融的光顧,而下台一鞠躬。

三、身穿古著的高雄港站鐵道文化園區:822白風箏行動

來源:人模人樣的難民
鹽埕的沒落,舊高雄驛2.0也逐漸凋零,直到2008正式停止營運,走入歷史的列車中。2012年改造為高雄港站鐵道文化園區,2015年822白風箏行動爆發。

822白風箏行動起因為台鐵欲將一部分的土地賣掉並改建成商業大樓,哈瑪星在地的文史工作團體紛紛表示不滿,認為哈瑪星鐵道園區屬於鹽埕的回憶,不應該淪為外國企業的囊中物。經過文史工作團體的努力,雖然沒有達到最終的訴求——鐵道園區全區保留,但現今大部分的園區仍健在。

西子灣捷運站與哈瑪星輕軌站,是給予822白風箏行動重重的一擊。這一擊,也使高雄港站切割得四分五裂,並重新裝上新的義肢。年邁的鐵道,已經卸下資本主義的西裝,換上懷舊主義的古著。鐵道已經走不動了,嘟嘟聲也不再響起,它留在哈瑪星含飴弄孫,靜靜陪著小孩子放風箏。

含飴弄孫的光景不知能維持多久?未來等待它的是象徵墓碑的商業大樓隨之豎起?還是等待象徵棺材的歷史文物館將之安葬?或許我們能更樂觀期待新義肢(捷運與輕軌)能夠復甦哈瑪星?政府猶如外科醫生般,將老舊的哈瑪星,換上新的義肢,使它能夠行走;換上新的市容,使它贏得更多風采。

但我們該問的是,老舊的東西換上新的面貌,它還會是它嗎?老舊的東西只要全部打掉重練,就能夠解決現況嗎?資本主義式的炒短線,真的能夠重振哈瑪星嗎?所幸今天哈瑪星還有文化可以讓資本主義繼續榨乾成金錢,等到哈瑪星完全被商業同一化後,哈瑪星就真的就完全死去了。

身為哈瑪星興衰的忠實見證者,將之殺死並重新開始或許是個方法。將之整修保存,繼續呢喃給大家聽鹽埕的痕跡,甚至可說是高雄的整個歷史,也是個方法。如果將這位幸存的見證者給殺死,那麼高雄的歷史只會剩下白紙黑字,世人也只能透過僅存的文字,見證哈瑪星。

四、哈瑪星的整形手術:輕軌、捷運、公園、古蹟

來源:旅人:Via
哈瑪星的手術如火如荼地展開,捷運的完工、輕軌的修建、駁二的翻修、公園的整治、古蹟的再利用,哈瑪星搖身一變成為知名的觀光勝地——西子灣。文創產業的進駐、觀光人潮的湧入、運輸網路的完備,使昔日的商業大城變成觀光大城。剛改頭換面的哈瑪星,正值陣痛期,面對破壞與再造的傷疤,正考驗著居民與企業、政府與NGO。文化與經濟的衝突,正在鹽埕公演。

在資本主義為導向的世界,拚經濟早已被奉為聖旨,甚至是人生志向。然而無法用金錢計算的文化,早已被市場唾棄,文化只容身於知識分子與富人的玩具之中。在鹽埕中,也歷經過極為資本主義的生活,確實也帶給當地居民可觀的錢財。如今市場沒落了,一個反思的轉捩點——我們該繼續敞開大門歡迎下一波的市場近來?還是努力保存我們曾經在鹽埕打拼的痕跡?也就是保存文化?

這是一個無解的選擇,我們固然可以選擇繼續拚經濟,也可以選擇保留文化,也可以兩者兼具。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將兩者對立起來,文化歸文化,經濟歸經濟,設立一個商業區與歷史文物館。

現今,文史工作者與創業家正在嘗試的新的可能,也就是將文化與經濟的對立消解。文化是經濟,經濟也是文化,或許文創產業的出現,能夠消解兩者的二元性。

五、參考文獻

  1.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0。舊打狗驛 [accesssed Jun 2018] 
  2. 人模人樣的難民。2015。【高雄、駁二、哈瑪星、鐵道園區】822白風箏行動 vs 反白風箏黑色氣球。痞克邦 [accesssed Jun 2018]
  3. 陳秀蘭。2018。香蕉王國一頁滄桑史。中國時報 [accesssed Jun 201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