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意識與倫理:成為故事的考古學家 |洪世謙

一、簡介

  • 學校:國立中山大學
  • 課程:社群意識與倫理
  • 教授:洪世謙
  • 系所:博雅向度二<哲學與道德思維>
  • 學分:3學分
  • 106-2課程大綱
  • 宗宗的成績:A+

二、評分

  • 期中報告:30%
  • 期末報告:40%
  • 小組報告:20%
  • 課堂參與:10%
  • 抄襲一律0分:00% 
期中報告:2000字以上,選三個老師上過的哲學概念去述說日常生活的體驗與感受。小組報告:5-7人一組,自己先找隊友,沒有隊友者最後助教會再分組。其內容為講述自己所生活的地方(ex. 中山、哈瑪星、鹽埕)故事,5-7分鐘/人,每人都要上台報告。期末報告:2500自以上,用自己的話語將自己組別的小組報告寫成自己的觀點。

課堂參與則是上課討論,每節課的後半段,老師會帶頭討論。老師不會點名,但會當人。基本上只要有達到以上的門檻,老師都不太會當人。期中考週與期末考週不上課,報告則是每個考試周的周日前寄給助教。

三、老師評價

洪世謙是哲學所的教授,所以講話非常頭頭是道,想要反駁他的論點,需要有一定的想法。不過通常不會想反駁,反而是默默接受,因為實在太有道理了。周圍散發出「哥講的就是真理」的光芒,當然他本身很謙虛,沒有這麼驕傲。

他會很認真看待所有上台的報告,從頭到尾聽完學生的報告。還有我覺得某些人的報告可怕的很,他卻能吐出幾句看似不錯的評語,所以對學生有很大的尊重。他幾乎對每組都會有些評語與發問,如果報告者沒有回答到重點,他會用聚焦的方式再問一次,問兩三次後,他就會停止同樣的問題。

喜歡將事情交代清楚,所以很不喜歡原定的事情突然改變,或是他明明講過卻沒有再聽。從上課到下課,他能夠很流暢地帶完他的主題。同樣的概念,會用不同的方式去述說,以增進概念的了解。所以如果能聽得出來他要說什麼重點時,你可能會覺得他很囉唆。

因為是博雅課,所以他上課不會像哲學所的課,上好上滿。在期中考後一週會播放影片,也會拿兩週的課程,邀請講師來演講。

四、課程分析

大綱:空間與世界、大地與世界、物的雙重性、觀看部屬、異序、異敘與異續、社群與身份認同、社群與集體記憶、主體的介入、聆聽與轉譯、文化工業省思。

(一)在考古前的前奏曲

洪世謙是哲學所的教授,因此這門課也是哲學課,不過是比較通識的哲學課。這門課的主軸是社群,社群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因此會聚焦在居民與土地的關係。

你可能會問,身為一個外地陌生人,與這塊土地聯繫薄弱的人,怎麼能夠談社群呢?然而,這們課就是要教你如何談社群?人話的意思就是教你如何說自己與這塊土地的故事。

一開始要挑戰說自己與陌生環境的故事,其實不是這麼得心應手。因此,課程一開始會先從空間開始展開這段說故事的旅程,先認識空間。所謂的認識空間,除了物理上的質量、大小、材質外,更多的是曾在這個空間所留下來的情感與記憶,使得認識有更豐富更獨特的可能。

認識完巨大的空間,就要回來聚焦到較小的物品身上。對於物品的認識,也跟空間一樣,我們不能只看到物品有什麼功能,而是我們跟這物品的回憶,簡而言之就是要將我們的情感寄託於物之中。然而,這種情感的投射,是多元的是特殊的。每個人對於物品的詮釋也就會有所不同,這個不同就是價值的所在。

了解完物品,再來就是談觀看方式。知道看物品時,要將情感投射出去的,還是不夠的。我們對於物品的觀看視角也要有所改變,這裡的觀看視角除了空間上的移動,思想上的改變也是一種視角的轉變。

學會觀看物品後,再來就是要書寫。在文字上的策略也是跟觀看物品一樣,對於同一個字詞必須要有多重的解釋,與玩轉文字的聲音,甚至給予文字不斷賦予新的意義。

(二)走進考古現場

具備觀看與書寫的方式,最後就是要走入社群之中。在社群當中,有所謂正統的官史,也就是大敘事;也有所謂的稗官野史,酸民稱之為都市傳說的部落敘事。大敘事早已被奉為聖旨在膜拜,然而我們都知道大敘事早已不能統一詮釋所有事件。因此,我們要發掘更多的部落敘事,去補充這個還沒說完故事的大敘事。

最後,故事講完了,也隨著我們的報告又被埋沒了。我們生活中的故事從來就都不缺,缺的是發掘者與傳承者。這門課就是在培養大家成為故事的挖掘者,每個人都可以是考古學家。然而,出土的文物無法備妥善的保存時,最終又回沉睡回土中。

(三)出土的文物們

因此,在課程的尾端,老師會提到文化工業。這些紛紛出土的文物,有商業價值的文物就被資本主義包裝成精美的商品,以獲取利益;沒有商業價值的文物,就被埋葬在象徵文化棺材的博物館中,繼續獲取利益。

物品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人對於物有了情感,而文化也是。當文化中沒有人的活動時,文化與人的聯繫被打斷時,文化就已經死亡了,就已經沒有價值了。弔詭的是文化工業卻被人們認為是文化唯一的傳承者,事實上過度的文化工業,是文化上的希特勒,是殺死其他文化的兇手。

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文化工業對於某些文化的傳承是有益處,它也是最有效率的保存方式。可是我們該想想的是,除了文化工業外,還有什麼方式能保有文化與居民的互動?有什麼方式能消解文化與經濟的對立?
---
大家好~我是筆者宗宗,接下來我會陸陸續續將我在大學時期的所見所聞寫成文章,並收錄於我自己的部落格(宗宗大學)。想看更多文章者,歡迎來我的部落格或粉專觀看,喜歡我的文章者歡迎按讚、追蹤、留言與分享,讓我知道 :)。
https://www.facebook.com/ttuniversity2
https://ttuniversity.blogspot.com
---

相關文章

  1. 社群意識與倫理:成為故事的考古學家 |洪世謙
  2. 鹽埕) 走!沒有駁二的埕今回憶
  3. 鹽埕的故事:以高雄港站為出發點課程

參考資料

  1. 洪世謙。2017。106-2 社群意識與倫理 課程大綱。國立中山大學 [Accessed Jul 2018]
  2. 哲學研究所。2018。師資介紹。國立中山大學 [Accessed Jul 2018]
  3. 國立中山大學。2018。社群意識及倫理。Dcard  [Accessed Jul 201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