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呢喃,魯蛇的聲音:考古


最近參加了一場為期兩天的短講活動(築港設驛110週年 —19-20世紀亞洲港灣城市的興起),第一天8/4是城市論壇;第二天8/5是港灣論壇。官方單位在YouTube上有兩天活動的全程錄影,所以我不會每位講者都鉅細靡遺的描繪,我主要將我有興趣的部分,用我的話再現一次。


一、亞洲港灣城市的興起

活動海報 來源:FB活動頁

  1. 活動日期:2018/8/4(六)~2018/8/5(日)
  2. 舉辦單位: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3. 活動簡章:裡頭有活動的議程
  4. 活動講義:城市論壇1城市論壇2港灣論壇1港灣論壇A1港灣論壇A2港灣論壇B1港灣論壇B2港灣論壇C1港灣論壇C2
  5. 活動影片:城市論壇港灣論壇1+A港灣論壇B港灣論壇C

二、中國本位的史觀:台灣沒有歷史

臺灣通史序》開宗明義第一句:「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誠如連橫所說,台灣真的沒有歷史嗎?尤其是荷治時期以前,真的沒有歷史嗎?這是第一位講者劉益昌老師想問的。

很顯然絕對不是這樣的,因為早在荷蘭人來台時,台灣早就有人定居,甚至發展出王國來。例如:大肚王國(??-1732)、大龜文王國(??-1930s),這些都是由台灣原住民所建立的王國,鐵錚錚的事實,難道沒有歷史?

那連橫怎麼敢說「台灣故無史也」?很顯然他是以中國本位的史觀去寫台灣史,從《台灣通史》的目錄編排就可以明顯得知,連橫根本就是以中國視角看台灣史。只有中國人在台留下的文字,才能稱上台灣史,不承認台灣原住民的文明,這還會是台灣史嗎?

當然不是不能以中國本位的史觀看台灣,而是這種史觀看台灣本來就不夠真實,這已經遠離歷史的意義。難道台灣史的分割一定要和中國朝代呼應嗎?台灣史永遠就只能是中國史下的地方史嗎?那我們還可以如何看台灣?

三、土地本位的史觀:魯蛇之聲

劉益昌老師給了很明確的答案,我們可以從台灣這塊土地來看台灣,也就是土地本位的史觀。歷史是什麼?歷史是勝者的文字,不是敗者的文字。誰掌握了過去,就掌握了未來。勝者只寫「自己」的歷史,敗者在歷史中只會是個魯蛇,然而這群魯蛇由誰聲張?

土地,可說是最忠實的紀錄者,它會似有若無地不斷提供歷史的片段。考古學家不斷聽取這片土地的呢喃,從中理出歷史的另外一層面紗。土地可謂魯蛇之聲,它會乘載生活在這片土地的所有人事物。在土地裡,沒有人是贏者,也沒有人是輸家,只有生活的人們,一個溫拿(winer)與魯蛇(loser)消融的世界。

因此,當我們在解讀歷史時,官方文獻是一個好素材,口述歷史能提供另一個面向,然而土地能忠實、客觀且多元地呈現歷史。如果實證科學講求理論與實驗,那麼歷史文獻就是理論,土地遺址就是實驗。實驗修正理論;土地修正歷史。

四、沒有文字的歷史:考古

土地如何修正歷史?台灣史前時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長濱文化、大坌坑文化、十三行文化……等等,這些正是土地本位的歷史,多元地呈現各個文化。依照維基百科的台灣考古遺址的列表,台灣至少有240多座考古遺址。

這些大大小的遺址,除了有史前時期的遺址,也有近百年的遺址,例如:左營舊城遺址。左營舊城是這次城市論壇的主軸,也是高雄文化局見城計畫的一環。左營舊城遺址與明鄭時期興隆莊與清初鳳山縣治所在相關,所以找回左營舊城,很大機會可以修正明鄭與清領前期的歷史。

五、鳳山雙城計

高雄很酷,陸海空三軍基地都有,鳳山有陸軍、左營有海軍、岡山有空軍。左營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海軍基地與眷村,但它其實也是鳳山縣舊城的所在。左營舊城因為有海軍的保護,現存的古城完整度算良好的。

鳳山縣有舊城,那就有新城。舊城在左營,新城在鳳山。鳳山縣城是非常特殊的雙城縣城,雙城的出現是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清朝治台的聲音有消極與積極之分,消極派認為要在左營設城,積極派認為要鳳山設城。因為鳳山是平地又有曹公圳,較適合人居住,左營相較於鳳山的條件就沒那麼好。

左營偶然地豎起城門,隨著清朝態度地轉變,左營舊城從此被打入冷宮。到了日治時期,左營舊城仍不被重用,因此幸運地躲過被拆除的命運。直到國民黨來台,海軍進駐左營,左營舊城也因建設而部分損毀。

直到至今,左營舊城隨著海軍土地的釋出,才得以展示在公眾眼前。左營因沒落而保有舊城,鳳山因都市擴張而失去新城。相較於左營舊城,鳳山新城更受於歷史的寵愛,它是歷史的溫拿,然而左營舊城就顯得暗淡,為歷史的魯蛇。

左營舊城雖然是歷史上的魯蛇,不被歷史所寵愛的人,但是土地會替它聲張。左營舊城的完整度比鳳山新城更好,東南北城門都有被保留下,甚至西門的遺址也被挖出來了,現在左營舊城更是高雄市的市定遺址。左營舊城到底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歷史?就等著考古學家們去挖掘了!

六、結語

以上是第一天城市論壇的內容,是用我的方式去整理出來的。第二天的港灣論壇我比較沒什麼心得,所以就不額外整理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影片。稍微講一下第二天的內容,上午場主要是談日本的幾個海港城市介紹,下午B場是談台日鐵道的發展。

(一)城市論壇:考古

整體而言,城市論壇給我一個觀看歷史的新方式——考古,也讓我再次體認到歷史的極限。關於考古,或許對於一般人而言很陌生,甚至有諸多偏見,包含我也是,例如:考古能幹嘛?在台灣找的到工作嗎?

這次的城市論壇,也讓我見體認到考古的威力,它的確能補足或驗證歷史的不足。考古在歷史上很給力外,在生物學上也很給力,尤其是演化學上的證據,考古絕對是關鍵的領域。我相信考古學是一門足以獨立出來的學問,它絕對不是歷史或生物的附屬品,因為它有它無法被取代的價值。

(二)港灣論壇:鐵道

第二天的港灣城市,比較屬於編年史式的講解,所以就少了那麼點趣味性與啟發性。不過鄭銘彰老師談的台日鐵道交流倒是很有趣,這段台日鐵道迷的交流史,也點出台灣人對於鐵道迷的不諒解,認為鐵道有什麼好看的?看到鐵道就會傻笑,好噁心喔!

最有趣的部分是台日鐵道的交流,也隨著台灣解嚴而升溫。台灣戒嚴確實打壓很多所謂不正經的興趣,只扶植一些能拚經濟的企業,文化層面管它去死。當然台灣戒嚴真正令人詬病的還不只這些,政治與人權的打壓是最令人髮指的。

簡言之,港灣論壇最大的收穫除了看見台灣鐵道迷的熱情外,也讓我了解到日本非常重視鐵道文化的保存(設有鐵道博物館與原鐵道模型博物館),相較於台灣就顯得非常被動。不過隨著台日民間的交流,台灣鐵道文化相關團體也紛紛站出來,去督去台灣政府去重視鐵道資產。

822白風箏行動
例如:822白風箏行動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這是由願景哈瑪星這個在地組織所發起的一個搶救鐵道活動,他們的訴求是希望高雄港站鐵道全區保留。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這片綠地可能就要被城商業大樓。這片綠地也就是現在駁二特區蓬萊特區的一環,也在高雄捷運西子灣站旁,更是高雄輕軌哈瑪星站的用地。

高雄輕軌的出現,也象徵他們訴求的失敗了,雖然這塊高雄港站的鐵道沒有全區保留,但大部分的鐵道都有保留的。這場公民運動,也讓我們好好省思我們要如何善用我們的文化資產?是要打掉重練,直接蓋出一個夢時代?還是保留鐵道空地?讓大眾能有一個放風箏的地方?有一個值得留念的地方?

對於高雄哈瑪星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這兩篇我寫的文章:
  1. 鹽埕的故事:以高雄港站為出發點
  2. 鹽埕) 走!沒有駁二的埕今回憶
---
ps. 大家好~我是筆者宗宗,接下來我會陸陸續續將我在大學時期的所見所聞寫成文章,並收錄於我自己的部落格(宗宗大學)。想看更多文章者,歡迎來我的部落格或粉專觀看,喜歡我的文章者歡迎按讚、追蹤、留言與分享,讓我知道 :)。
https://www.facebook.com/ttuniversity2
https://ttuniversity.blogspot.com
---

參考資料

  1. 高雄市立博物館。2018。【國際論壇】築港設驛110週年 —19-20世紀亞洲港灣城市的興起 [Accessed Aug 2018]
  2. 高雄市立博物館。2018。國際論壇報名簡章 [Accessed Aug 2018]
  3. 明珠盧。2018。高雄港座談會。YouTube [Accessed Aug 2018]
  4. WHSH Teachers' BLOG。2018。台灣通史序 [Accessed Aug 2018]
  5. 維基百科。2018。大肚王國 [Accessed Aug 2018]
  6. 維基百科。2018。大龜文王國 [Accessed Aug 2018]
  7. 維基百科。2018。台灣通史 [Accessed Aug 2018]
  8. 維基百科。2018。台灣史前時期 [Accessed Aug 2018]
  9. 維基百科。2018。台灣考古遺址 [Accessed Aug 2018]
  10. 高雄市文化局。2006。左營舊城遺址 [Accessed Aug 2018]
  11. 高雄市文化局。2018。見誠計畫 [Accessed Aug 2018]
  12. 維基百科。2018。考古學 [Accessed Aug 2018]
  13. 願景哈瑪星。2015。822讓風箏飛揚:拒賣文史資產,鐵道全區保留。Facebook  [Accessed Aug 201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