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期:107-2
- 課程:愛與共同體Love And Community
- 老師:楊婉儀 Wan-I Yang
- 主題:有限的共通體中獨一存在者與世界的共-顯
- 文本:無用的共通體 - (法)讓-呂克·南希 p61-p67
- 系所: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 日期:2019.05.16
一、有限的共通體
p61共同體將我的出生與死亡呈現給我時,同時也向我揭示我自身之外的生存,因此在共同體中,我的出生與死亡是我自身之外的生存。這不代表我的生存因在共同體中被再次授予,也不是我的生存被共同體再次授予,因為我的生存只會不斷在共通體中一而再再而三反覆的運動,也就是不斷溝通。然而,共同體似乎是另一種主體,它能以辯證或共契的方式把我揚棄。
總之,共通體並不以揚棄的方式實現出來,所以它不揚棄它所外展的有限性,因為它本身就是這個外展,就是這個溝通狀態。共通體本身就是個有限的共通體,而不是「相對於無限或絕對的」有限制的共同體。有限並不等於有限制,有限制是否定的向度,如:死亡想像成終結,這是限制範圍的。溝通狀態的生命本身就是有限的,但不一定是有限制的,有限的生命可以靠發生的運動不斷自我重塑,這個發生是可以不斷綻出的。
有限制的是先提出一套先在的絕對判準後(劃出界線),再預設其兩者的相對性。例如:時間,我們會有一套現在的絕對時間,也就是永恆,然而我們會預設相對於永恆的時間,也就是有限制的時間——瞬間,因此,瞬間就被永恆此一先在標準所限制住了。
所以「有限的」就是要離開「有限制的」,這一絕對思維模態,而直接從溝通之間就是有限的思維出發,也就是我的生存就是就是溝通,就是有限的,所以有限的背後並沒有「無限的」支撐。
雖然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永恆與無限,可是它作為一種判準形式,支撐著我們的時間觀,並且會依照此判準來建構世界,因此,如果失去這一絕對判準,會很疑惑有限的是什麼?因為它沒有一個載體作為它的支撐。為什麼理解有限的這麼辛苦?因為我們會去想它跟無限的關係是什麼?如果沒有這套對應判斷標準的話,有限的就是我們存在的模型,它本來就是有限的。
如果我是全知全能永恆的,我還需要理解與溝通嗎?不需要因為我已經是全知的。當所有人都是不整全時,此時早已預設一個更為整全的整體,而又因為我生命不夠,所以我是有缺陷的,我不可能是整全地知道,因此這是有限制的。而虛無主義會認為人類不可能達到真理,所以人類是沒有意義的。
但如果沒有永恆的意義,我的存在就不需要依憑真理發生,那麼我的存在就是溝通,我沒有一個終極要追求的東西,沒有一個完整的知識要追求,就只有我的創造與自我實現。
二、界線邏輯
要注意的是,存在-於-共通,不是指有一個整體將所有東西統合在當中的狀態,也並非有一個最高實體,在管轄著不同個體的界線,也就它是沒有一個最高的標準,來衡量所有事物的界線。單子式的絕對個體,是封閉的共同體,也是無限的,但這種個體是無法實存的,因為它僅是形上學的設定。單子的特色是無門也無窗,它是封閉的,也就代表限制的界線可以呈現出單子作為個體的特色。
那為什麼南希卻指出,個體的界線是與它無關的,它僅僅是圍著它而已?因為單子式的個體沒有溝通,代表溝通才會凸顯與我相關的界線。界線不是在限制中出現的,而界線正好是在溝通當中才發生的。
那為什麼界線在溝通中才發生?我不會生來就知道我是有限的,在與他者交往的過程當中,我才知道我是有限的,這種有限不是一個限制性的界線,而是與我自身相關的邊界。
單子式的絕對個體是迴避界線邏輯的,也就是迴避因溝通所產生的界線邏輯,然而人們無法像單子式個體一樣迴避此界線邏輯,而共通體也抵制這種迴避,因此單子式的個體是無法實存的。
三、個體化與獨一性
p62南希認為獨一性的存在不是單子式的個體,而是有限的存在。而尼采晚期所討論的個體化問題,缺乏著對獨一性的考慮,但兩者已經非常相近了。個體化與獨一性兩者關鍵點在於「交流溝通」,個體化是缺乏溝通的,而獨一性是具有溝通的。
尼采的個體化原則還是會先肯定一個,早期肯定日神與酒神的結合,晚期肯定超人。而當尼采說上帝已死時,作為絕對標準線的上帝不見了,但還留下標準線這一位置。尼采的焦點從本來被限制的東西,轉向如何突破絕對性的箝制,而能夠不斷發生,也意願讓真理再重新發生一次,但依舊有一條標準線的追求,也就是對於真理的追求。
然而尼采的個體化原則,讓我們離開封閉的單子式個體的思維,體認到作為一個人其實是在動態中不斷型變當中的,因此,南希說到個體化把閉合實體從無定型的根據分開,可是這些個體化個體仍要有溝通、傳染與共契才構成存在,而這裡的溝通是指在有同一先在基礎上的預設下去進行的溝通。所以獨一性不是諸多清晰形式個體的分離,不是尼采的個體化原則,也不是虛無主義。
獨一性並不來自於某物,它的誕生沒有任何本源,也不是做為某物的效果,相反的,它給予尺度,不是被生產也不是自我設定,不是在某個基礎上發生的,而是尺度就是有限的,有限性就是基礎,而這個基礎是不斷發生生成當中的,它不來自於它之外,因為這個基礎就是本身,本身就是個基礎。
四、它異性的邊界
p63沒有根據的根據,僅僅是由諸多獨一性的網絡、交織與分享所構成的,而無根據不是去根據。去根據代表先有一個先在的根據,然後將之去掉,但無根據是指根據就是在它自己身上,就是這個發生溝通。
獨一性的背後什麼都沒有,是指沒有一個先在的本質支撐,但在獨一性之外與內的那裡,有著非物質與物質的空間,也就是無作為非物質與我作為物質交流的非實在場域。我與無的交流,使得我成為獨一性,同時無也跟其他獨一性產生這樣的運動。這個運動當中所出現的建構的發生的非實在場域就是他異性的邊界,也就是不斷與無交往的獨一性稱之為他異性的邊界,而這個邊界的意義就是溝通。
總之,他異性的邊界是我與無的交流中產生出來的,他異性是there is / there are,不是某個主體擁有它,而是一種瀰漫,是一種它就在那裡不斷運動。像是我們一直在跟外界產生運動,一直在跟看不見的東西(氣氛、空氣)產生交流。
獨一的存在者不會建立在諸多存在者同一的基礎上,也就是只要有實質上同一性根源的存在者,就都不會是獨一的個體。獨一的存在者作為有限性本身而顯現,獨一的存在者間的關係並非因果論的關係,也非現象表層或內在本質的關係,它是顛覆因果與內外的關係,且化約時間性與空間性的關係。這相同的獨一性總是他異的,總是被分享與外展。因為在獨一性的運動中,我與無的交流中,確立自我邊界的同時既是同一也是差異的,且實現自身為有限的他異者。總之,獨一性不是現象,且它同時是相同且它異的。
五、社會性的共同體
p64海德格將有限性先天的透過死亡銘刻在此在 (Dasein)身上,變成有一個共同基礎,所以海德格沒有溝通的問題,因為他從死亡的先在性去思考每個一個死亡的獨一性。海德格以所有人皆會死為先在基礎,但只有我的死才是重點,而我的死從獨一性再次與區分出來。因此,有限的存在者的存在本質先天地刻寫成對於諸多獨一性的分享。
共通體意味著並不存在任何沒有其他獨一存在者的獨一的存在者,因為有的話,它就是絕對的。例如:社會性一詞是絕對的且這似乎是只以人為基礎的指稱,對於這個社會性的共同體來說,人是社會主要的存在,但城邦動物則是次要的存在。因而在由諸多獨一性所組成的共通體中,不可能僅限於人做為唯一的獨一存在者,而排除動物作為諸多獨一存在者之一,甚至排除性別做為獨一存在者。也就是說在社會性的共同體中,唯有像人的事物,才值得被思考,更進一步說,人作為社會性中最高且同一的共同基礎。
因此,共通體中每個作為獨一性的存在者,並不能只被人一詞所詮釋、思考與化約,因為它可能是動物、女人、超人、非人,也因此共通體一定是獨一性間的溝通,這種溝通狀態才使獨一性可能成為他異的。
六、獨一性與世界的共-顯
p65獨一性間並沒有共同事物(共契)所支撐,更進一步說,有限性本身不被存有論所限制,不是根據、本質與實體,但它顯現與呈現自身,作為溝通而實存。這裡的實存不是因為有個先在基礎而存在,而是自身就是基礎而存在。這個顯現是一種特殊的現象性,這種現象性有別於現象學所說的,似乎做為某種方式而被給予的。
世界向主體顯現時,我作為主體(笛卡兒或康德的我思)則對世界產生認識,透過我開始去建立一套認識世界的方式,也就是知識的構成,因為主體是確立的,所以可以產生一套跟世界交往的方法,這就是知識的構成。
當世界向共通體顯現時,如果世界作為無的話,共通體中的每一個獨一存在者會不斷與無溝通,不斷在互相辦證,所以獨一存在者會多次呈現它自己,且溝通中會出現其邊界與差異性,此時世界與共通體會共顯出來。所以世界跟我的關係,它顯現給我,同時也讓我去意識到我自身的邊界,在這歷程中,發生我的獨一性。世界的顯現促使與維持共通體發生,共通體也不斷回饋世界的顯現,所以世界不是先在且既定的東西,而是不斷與獨一存在溝通與產生變化的無。
如果我躲在自己封閉的世界,共通體意義的世界就不會出現,反而這個世界就只會是我之外的想像,只是圍繞於我且與我無關的界線。所以如果共通體意義的世界發生,同時我作為獨一的存在也就隨之在邊界上發生。
有限性作為獨一存在者,總是把自己呈現給聽眾,並且呈現給作為法則的共通體的判斷,然而為什麼是聽眾?首先,聽覺與溝通語言有關,且有限性在溝通共顯中呈現給聽眾,所以呈現給聽眾就是與另一個獨一性存在者的溝通,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南希開始要從視覺的向度轉向聽覺的向度。
七、獨一性的外展
南希的共通體模型 |
溝通是我和世界的交流,兩個獨一存在者延展交疊出錯位的這一塊就是產生相互質詢的地方,也就是世界與無。所以無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在相互外展溝通的地方,也就是世界。
分享與有限性的共顯,就是世界與獨一性的共顯,錯位與互相質詢的地方是在共通之中,是存在的構成要素。有限的存在在溝通中,依據它異性邊界的位置劃分而實存,又依據延展使各部分彼此外在。
我透過跟世界的關係,意識到自己的界限,世界與我的獨一性同時顯現,對我有意義的界線發生,我此時才是獨一性的存在,所以世界與獨一性的存在是共顯的。這裡不是兩個東西全部融合在一起,而是我跟世界是不同且又相同的狀態,世界同時向兩邊外展的獨一性存在者發生溝通,然而這兩者獨一性與世界的關係會不一樣,此時,這裡就出一種質詢與問題。
位置、世界與無的意義,不是所有人看到的都一樣,因為我是在跟世界的關係當中,我與世界同時共顯,但諸多獨一性存在者共有的位置,也就是共有的世界,對不同獨一性存在者是不盡相同,可是我們卻又在一種共通當中,此時,質詢的意義就出現了,語言的可能就出現了,溝通的必要性也就出現了。因此,獨一的存在無法像單子一樣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它必須在跟與無的關係當中,在跟世界的關係中,獨一的存在才會與之共顯出現。
p67
這個外部本身不是別的,而僅僅是另一個非實在場域的外展。外部不是指獨一性的外部,而是獨一性間的交互溝通,也就是獨一性間的外展。外部是獨一性外展出來並交互產生溝通的場域,也就是每個存在者在這種外展當中,外展與外展間重疊錯位並產生溝通關係的地方。所以外部真的是在獨一性之外嗎?真的有內外區分的界線嗎?不是,外部是正在發生溝通的地方。
這種外展是先於共通體語言的表達與互相質詢,且外展為語言提供最初的可能,也就是共通體是先在的,才使得語言的可能性發生。如果兩個單子式個體存在,兩者間是不會有語言的,因為他們只要依照外在於他們的共同規則去生活就好了,不需要跟他人溝通。在法律之下,你做什麼事情,不合我意就依照法律來處理,因此這裡沒有溝通的問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