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Spinoza:斯賓諾莎、黑格爾、奈格里、德勒茲

  • 學期:107-2
  • 課程:政治、主體與普遍性 Politics subject and university (Spinoza)
  • 老師:洪世謙 Shih-Chian Hung
  • 主題:Spinoza 史賓諾莎、Hegel 黑格爾、Negri 奈格里、Deleuze 德勒茲
  • 文本:Spinoza 《倫理學》第一部分 論神
  • 系所: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20190306 Spinoza 3


Spinoza 《倫理學》第一部分 論神

界說

  1. 自因 (causa sui):它的本質及包含存在,或者它的本性只能設想為存在者。
  2. 自類有限:凡可以為同性質的另一事物所限制的東西,例如:一個事物被稱為有限的,是因為在這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的物體。同樣的,思想可以限制思想,但物體不能限制思想,思想也不能限制物體。
  3. 實體 (substantia):在自身內並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換而言之,形成實體得概念,可以無需借助於他物的概念。
  4. 屬性 (attributus):由知性看起來是構成實體的本質東西。
  5. 樣式 (modus):實體的分殊(affectiones),亦即在他物內通過他物而被認知的東西。
  6. 神 (Deus):絕對無限的存在,亦即具有無限多屬性的實體,其中每一屬性各表是永恆無限的本質。神是絕對無限而不是自類無限 (in suo genere infinita),因為僅僅是自類無限的東西,我們可以否認其無限多的屬性;而絕對無限者的本性中就具備了一切足以表示本質的東西,卻不包含否定。
  7. 自由 (libera):僅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存在,其行為僅僅由它自身決定的東西。必然 (necessaria)/受制 (coata):凡一物的存在及其行為均按一定的方式為它所決定。
  8. 永恆 (aeternitas):存在的自身,就存在被理解為只能從永恆事物的界說中必然推出而言。因為這樣的存在也可以設想為永恆的真理,有如事物的本質,因此不可以用綿延或時間去解釋它,雖說綿延可以設想為無中無始。

公則

  1. 一切事物不是在自身內,就必定是在他物內。
  2. 一切事物,如果不能通過他物而被認識,就必定通過自身而被認識。
  3. 如果有確定原因,則必定有結果相隨,反之,如果無確定的原因,則絕無結果相隨。
  4. 認識結果有賴於認識原因,並且也包含了認識原因。
  5. 凡兩物間無相互共同之點,則這物不能藉那物而被理解,換言之,這物的概念不包含那物的概念。
  6. 真觀念必定符合它的對象。
  7. 凡是可以設想為不存在的東西,則它的本質不包含存在。


Spinoza:同一性、內因、絕對

實體:在自身內並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

表現邏輯的實體,所以想要認識實體,只能在表現上去看到實體,因表現既是表現也是內涵,認識表現才能認識全體。例如:如何認識中山大學?我們很難說中山大學是什麼東西,但是可以透過認識中山大學所表現出的樣態(山、海、夕陽、猴子、西子灣、文學院)而認識中山大學這個實體。
我跟上帝無需中介者,個體與整體無需中介者,因為個體是整體的表現也整體的內涵,無須中介者來聯繫。
實體就是自因,不是一種必然與自由,而是他自發的,無須為了其他理由而去做某件事情。

Spinoza中有沒有矛盾(黑格爾的否題)?沒有,矛盾的表現只是各種多樣性所表現出的不同表現樣態,也就只是最高體系中不同的表現而已。例如:擁核與反核,看似矛盾但兩者都在討論我們該如何過得更好。

屬性:由知性看起來是構成實體的本質東西。

屬性有無限多種,但人的知性只能認識兩種屬性:思想與擴延,因潛能韌力的不同,以至於這種屬性會表現為各種不同力的關係樣態。個體作為樣態表現,個體是實體的外在表現,而這個外在表現有實體的內涵。
猶太教傳統:認識神就是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才有辦法認識神。真正的認識是認識絕對者,也就是認識上帝才真正認識你自己。

樣式(樣態):實體的分殊,亦即在他物(個別的事物)內通過他物而被認知的東西。

他物實際上也是屬於實體的同一物,因為他物是實體在不同屬性內各種不同力量關係所表現的樣態,所以是通過他物而被認知的東西。這個他物其實永遠是偶性的,這個偶性就是說,因為他是不同力的關係組合生滅變化,這種偶性的東西當然不會是本己的。
那要如何認識這個本體或實體?實際上必須在他物裡面,去看到那個各別差異中內含的普遍性的實體。

Hegel  黑格爾:否題

Spinoza
實體樣態的同一,靜止式的哲學。有限就是否定,有限是被他因所決定的,而不是內因自發的,我自身外化的樣態被視為單純的否定。

Hegel
否定(否題)才是所有同一性的動態因,否題不是靜止的否定,否題不只是他者被表現的差異樣態而已。
事物不斷從自身發展出不同的樣貌,以至於這個不同的樣貌才作為讓他不斷產生各種不同變化的因素,而各種不同的因素才有可能變成那個絕對性,換句話說絕對性從來都不是一開始被預設好的靜止狀態,絕對性來自於透過事物不斷的產生一種他因。
自發性的絕對主體產生了在我之外的他樣,而這種他樣才使得我分離了我自身,才有了轉變,這種否定其實是一種肯定,使得我可以不斷想像那個更高的整體性,如果沒有這個否定的存在,就看不到想像的更高整體性的動因在哪裡?所以這個否定不是靜止的,這個否定是作為我自身外化的樣態。

否定作為肯認,意識自身的缺,為了要改變我的樣態,因而要有所改變,否定作為重新肯認的動因。因此,否定的否定,才有辦法找到更高的整體性。例如:越討論才能越討論出更高的普遍整體性。
否題當作他因性,者個他因性本身就成為了一種肯定,所以否定的否定就是肯定,他因性就是從我自身走出去,然後否定作為一種動能,不斷的去想像一種更高的整體性,這件事情本身是一種肯定的。

Spinoza的上帝=Hegel的絕對精神(主體意識)

Negri  奈格里:諸眾

單一實體應該要內發性,而不應該只由法律所規定的

社會契約論:盧梭、霍布斯
Spinoza:非契約式,根據自然所決定的,不需要中介,每個人個別自由發揮協作與協調能力。

各別個人都是諸眾:

諸眾(雜眾):不受法律制約,而自發形成自約。
公民:在法律制度下所賦予的權利
人民也該包含無力者(剩餘者),因此人民必須從公民中解放出來,但解放後的人們是散亂的,因此我們該如何集結起來?

政治主體:挑戰與批判政治現狀,可以改變政治現狀者。
政治主體是誰?無力者的政治行動如何可能?我們如何思考集體性的內在歷程如何形成?
一種非傳統(政黨、組織)外在性的行動,而是內在情動的政治行動。取消個體被整體的中介,我的參與不被誰所代表,我的存在即我的本質,即所有人的參與都是重要。如:318學運,每個人都有各自去的理由,因此誰也無法代表。

諸眾的差異:每個人從小連結的相鄰性是不同的,因此這些差異不是本質性的。
諸眾並非是毫無秩序的氓流,而是有複雜關係脈絡而形成的秩序。
無政府主義:無需有由上而下的政府所規定的秩序,而是人民自行形成一種新秩序,人民與政府是一致的。

Ranciere 洪席耶:共感

感性分配(假感性):計算後的共感,治安建構式。因自身受政體、權力計算分配後,而自身用某種被分配後的方式去感知與接受某事。如:聽到國歌要痛哭流涕、站好立正,要覺得國旗代表國家。
感性分享(真感性):非計算的共感,內在共享美學式。突破感性分破,從內在情感情動去感受到他人與自身的關係。

Deleuze 德勒茲:情動

情動:遭遇到外界事物時,自身不是單純被動的受動者,而是自己會有自己的思考、反映、脈絡與連結,以至於我會有不同面對這件事情的表達與感受
創造:非產生新事物與拋棄舊事物,而是產生流變,既舊又新,將既有型態產生流變。
Spinoza是表現主義。

4000的碎碎念

人要有所本:文本與根本,根本是指文章脈絡與結構。

Spinoza

  1. [筆記] Spinoza:簡介
  2. [筆記] Spinoza:斯賓諾莎、黑格爾、奈格里、德勒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