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藥物化學營:藥化之旅續章


三、藥化之旅。續章

(五)鄭添祿。高通量藥物篩選平台結合藥物化學之相輔相成

鄭添祿講師現任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教授,他主要在講述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疾病的藥物篩選平台,去大量快速篩選後選藥物。由生物醫學建立疾病模式,由藥物化學累積大量化合物,再由他們去建立一個篩藥平台,最後再舉四個疾病的實例。

可能是因為時間不多,只有講淺淺的概念而已,如果能多補充一下平台的篩藥原理,這樣能更具體了解平台要如何建立?建立的難處再哪裡?平台有哪些極限?或是直接舉個實例的細節來做分享,也會很不錯。

這題目很棒,是一個多領域的合作,也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結合的範例。透過基礎醫學的研究,去加速藥物臨床應用的時間。我猜老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應該是造影與抗體,透過生醫建立疾病模式,再透過抗體去顯色,最後用機器偵測。


(六)莊聲宏。抗癌藥物臨床前試驗研究概論

莊聲宏講師現任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教授,他主要講臨床前試驗,也就是動物試驗。抗癌藥物常使用的實驗動物為免疫受損小鼠,一種是胸腺有缺陷;另一種胸腺與骨髓有缺陷。會使用免疫受損小鼠的原因為,要將癌細胞轉移到小鼠上,使小鼠不會產生排斥作用。

近幾年來,隨著新興的模式物種-斑馬魚-盛行,臨床試驗的動物也漸漸選用斑馬魚來做抗癌藥物,來減低研發的成本。其實斑馬魚除了用在癌藥研發,其他疾病的動物模式也逐漸建立中,以供各類藥物做臨床前試驗。

(七)曾志華。從喜樹鹼-談抗癌藥物之設計

曾志華講師現任於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助理教授,他也是談喜樹鹼,不過比呂玉玲老師談得更細節。主要是分析喜樹鹼的構效關係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談結構與活性的關係。這也是藥物化學的拿手好戲。

(八)劉景平。設計合成雜環化合物應用於多發性骨髓瘤

劉景平講師現任於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他主要談合成一個化合物去用於多發性骨髓瘤,基本上就是找找文獻,並將苯環合成過一圈後,檢查是否有活性。沒有活性的化合物再拿去測有沒有其他活性?

四、心得

我認為一整場下來的短講有達到活動的宗旨,對於藥物開發的流程又再複習一遍。藥物化學在藥物開發的過程中佔了很重要的角色,除了人體試驗外,在探索期富有極重要的任務。如果有老師能談藥物開發常用的儀器與方法,會更加完整。

我看了一下以上八位老師的專業領域,不乏有生物相關的背景,但在這場演講中,幾乎都只侷限在化學這一塊,我認為非常可惜。如果只談純藥物化學,我認為這領域就被限制住了,甚至對於一位藥學系學生早就都學過了。

不如多談談藥化與其他領域能如何結合與應用?現在很多藥物研究都與生物醫學脫不了關係,例如:標靶藥物、精準醫學、基因體、蛋白質;當然物理也不妨多讓,例如:儀器、奈米;甚至是電腦工程、商業、法規……等等,增加學生對藥物化學的想像能更多元。

各位老師能願意走出研究室,跟學生談談自己的研究,這一點就很值得讚許。
---
ps. 大家好~我是筆者宗宗,接下來我會陸陸續續將我在大學時期的所見所聞寫成文章,並收錄於我自己的部落格(宗宗大學)。想看更多文章者,歡迎來我的部落格或粉專觀看,喜歡我的文章者歡迎按讚、追蹤、留言與分享,讓我知道 :)。

---

參考資料

  1. 鄭添祿。2018。鄭添祿教授。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 [Accessed Aug 2018]
  2. 莊聲宏。2018。莊聲宏教授。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 [Accessed Aug 2018]
  3. 曾志華。2018。師資陣容。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 [Accessed Aug 2018]
  4. 劉景平。2018。劉景平。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 [Accessed Aug 2018]

留言